歷屆論文
學期 |
姓名 |
論文題目 |
113-2 |
林毅樺 |
臺灣海難研究(1990-2022) |
113-2 |
鄧天楊 |
唐武宗朝會昌政局研究──以宦官丶佛教與藩鎮為中心 |
113-1 |
劉俞廷 |
日治時期台灣澎湖海域沉船事件影響:以1897年奈良丸為例 |
112-2 |
陳貞妤 |
近代女性意象–以藝文作品為例 |
112-2 |
楊藹琳 |
音樂與時代:鳳飛飛及其歌唱事業研究 |
112-2 |
崔鳳堯 |
香港道教聯合會的會務發展(1967-2021) |
112-1 |
鐘嘉晉 |
消逝的社區:政府、社會「救總」影響下的香港調景嶺 |
111-2 |
戴君珉 |
清代台灣鹽產變遷研究 |
111-2 |
何其芸 |
台灣早期療養發展(1980-2020) |
112-2 |
黃子嘉 |
1624-1662荷蘭東印度公司海上及在台醫療概況 |
111-2 |
吳岱廷 |
中國冰窖發展與應用 |
111-1 |
張宇尚 |
明代中高級武器發展與特性 |
111-1 |
郭芝桐 |
華人與英國人對香港妹仔的影響 |
109-2 |
高家婷 |
唐代墓主身分與陪葬鎮墓獸關係研究 |
109-2 |
珍廷矗立 |
國軍參謀本部之研究(1917年至1946年) |
108-2 |
陳仲暄 |
戰後殖民客家族群社會文化研究–以興實塔地區陳祝發家族為例(1947-1994) |
108-2 |
張至宣 |
台灣拳擊運動的發展(1909-2019) |
108-2 |
陳浩任 |
台灣追蹤的知識探源與追蹤:1960年至2019年追蹤運動研究紀錄的分析 |
108-1 |
許紋菁 |
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與民族認同 |
107-2 |
潘國明 |
被遺忘的侍奉傳教—美國宣教士花翹奇博士(Rev. George Alexander Hudson)在台灣的宣教事業(1951-1966) |
107-2 |
許智凱 |
從林爽文事件看清代台灣政治體制的變革 |
105-1 |
李慧劍 |
國民武漢政府時期國共合作與衝突 |
105-1 |
郭仲軒 |
東港東隆宮信仰與迎王平安祭 |
104-2 |
羅振宇 |
戰後台灣高級工業職業教育印刷科之研究(1950年~2001年)-以公立高職為例 |
104-2 |
邱奕統 |
唐武德至貞元境內西南羈縻探討理論 |
104-2 |
張耀中 |
北宋元符上書始末探析 |
103-1 |
王胤傑 |
唐初東宮文官研究 |
103-2 |
李尚軒 |
從山林開發與榮民安置到交通發展-以戰後棲蘭山開發與轉型為例 |
103-2 |
梁蘭莒 |
楚文化所表現的楚玉特色:以曾侯乙墓玉器為例 |
103-2 |
李威明 |
砂勞越留台同學對砂華社會發展的影響(1964-2010) |
102-1 |
黃怡華 |
建築史再利用與街廓轉變之研究:以建成的小學校舊址所在街廓為例 |
101-2 |
陳秀鳳 |
清代前期火器研究 |
101-2 |
呂昆彥 |
台灣戰後布袋戲的媒體化歷程:以五洲派為例 |
101-2 |
蘇鴻裕 |
台灣藏傳佛教噶舉派的研究—以大台北為例 |
101-2 |
楊偉成 |
中國近代海權思想研究-以甲午海戰為核心之析論 |
101-2 |
週泓欣 |
近代台北地區的婦女活動空間及其影響-以黃嘂娘、莊鬥娘、張聰明為例 |
101-2 |
許育純 |
台灣菜的歷史與文化研究 |
101-2 |
許瑞敏 |
宋代州郡推官之研究 |
101-2 |
蘇鬱棋 |
論龐培與凱撒爭權之謀略 |
101-2 |
洪子容 |
唐代鳳翔節度使研究 |
101-1 |
林淑櫻 |
論奧古斯都的性格與謀略 |
101-1 |
陳建成 |
北朝隋唐爾朱氏研究 |
101-1 |
李庭瑜 |
從史料局到史政局:戰後台灣史政制度之變革編纂事業(1946-1973) |
100-2 |
羅鳳蘭 |
台灣地區客家武術探微 |
100-2 |
李聲慶 |
中流襟帶‧國之南疆:江州與東晉政局研究 |
100-2 |
曾斌涵 |
宋代人力女使與雇主間之法律關係 |
100-2 |
李明茜 |
羅馬帝國青年—論義大利的羅馬文化(30BC-190AD) |
99-2 |
尹崇儒 |
復興京劇永矢弗諭:論曹復永先生藝術生涯 |
99-2 |
李凱騸 |
戰後台灣鐵路管理局台東線研究—以《花蓮管理處報》為預告中心(1956~1969) |
99-2 |
黃宇暘 |
李鴻章與清季購艦政策研究:1874-1891 |
99-2 |
曹曦 |
台灣藍姓畬民研究初探 |
99-2 |
李振銘 |
天師道與東晉末年政局—以孫恩盧循事件與劉裕為中心的海報 |
99-2 |
李永誌 |
台灣民間社團與非營利企業之發展其特色-以「台灣科學振興會」及「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」為討論案例(1930-2010) |
99-2 |
郝崇植 |
南宋初年(1127-1141)政局與轉運司職權的轉變 |
99-2 |
王君鑫 |
宋代諦宦研究─以海南流放文化為中心 |
99-2 |
陳若明 |
戰後台灣睡眠運動歷史版面(1970-1990年代)-以睡眠運動路線為中心 |
99-2 |
林茗蓁 |
兩晉南北朝「救難型」觀音信仰之彌-以華麗的《觀世音應驗記》為討論中心 |
99-2 |
鄭櫓瑩 |
砂勞越福州人經濟發展(1900-1962年) |
99-2 |
吳秋儒 |
藥品宅急便-「寄藥包」之研究 |
99-1 |
谷翔鈞 |
戰後台灣茶產業研究 |
99-1 |
王韻涵 |
古蹟博物館交通之發展研究-以淡水古蹟博物館為例 |
99-1 |
陳耀郎 |
澎湖石敢當信仰之調查研究 |
99-1 |
黃信元 |
1930年代上海交通發展研究 |
99-1 |
吳宜蓉 |
帝國製式的文化鏡映-清代台灣方誌的纂修視〈風俗〉類域中所再現的台人之相 |
98-2 |
古庭瑄 |
馬偕設立之噶瑪蘭教會量變的研究(1873~1923) |
98-2 |
蔣俊鎧 |
霧峰宗教信仰發展與地方社會 |
98-2 |
吳政達 |
西漢學術領域之「家」的生成轉義 |
98-2 |
江聰明 |
士林後港墘水利設施與現代社會變遷研究 |
98-2 |
陶維達 |
清季洋務運動的改革思想(1861-1894)與越南改革思想(1863-1895)之比較 |
98-2 |
丁淑婉 |
日治時期台灣邊境土地的開發與利用-以雲林地區為例 |
98-2 |
尤家偉 |
南越王墓玉器特色研究 |
98-1 |
黃如輝 |
鹹甜的土地─布袋地區的產業變遷為探討(1895-1945) |
98-1 |
週宴竹 |
安寧療護的理論與實務及其對戰後台灣醫療史的意義 |
98-1 |
李仲頎 |
北宋環衛官之研究 |
98-1 |
王意惠 |
二重疏洪道與更寮區域社會文化變遷研究 |
97-2 |
江依璇 |
唐代武寧軍事研究 |
97-2 |
張浩斌 |
大南澳地區的開路與移民開發(1874~1945) |
97-2 |
陳廣文 |
台北府城興建與其他研究 |
97-2 |
週國勳 |
元代前期(1277~1307)江浙地區海商勢力之研究-以太倉朱清、張瑄家族與澉浦楊髮家族為例 |
97-2 |
蔡西濱 |
中共地下黨「台灣省工作委員會」(1946~1950)—以台北市地區為研究中心 |
97-2 |
劉川豪 |
宋高宗朝宋金水戰(1127-1162) |
97-2 |
王漣漪 |
台幣改革(1945-1952年)–以人物及其政策為中心之探討 |
97-2 |
陳俊成 |
漢代玉璧研究 |
97-2 |
莊蕙綺 |
中國中古時期的相術與相書理論 |
97-2 |
楊景森 |
北宋東宮官之研究 |
97-1 |
陳怡妃 |
宋代的婚姻衝突─以婦女為探討中心 |
97-1 |
大野育子 |
日治時期佛教精華英英的崛起-以曹洞宗駒澤大學台灣留學生為中心 |
97-1 |
鄭人豪 |
日治時期台灣游泳運動史研究 |
97-1 |
劉德明 |
清朝男色風氣之研究 |
97-1 |
林富助 |
清代禁賭政策之探討及其對當代之啟示 |
97-1 |
文柏 |
系統動力理論在史學研究上的應用—一個史學系統思考方法的嘗試 |
96-2 |
林鴻偉 |
北宋文人飲食觀流變 |
96-2 |
黃鼎睿 |
梁元帝蕭霖研究 |
96-2 |
鄭睦群 |
淡水基督長老教會對時代的因應─以「二二八事件」與「美援時代」為研究中心 |
96-2 |
薑振豐 |
從校園民謠的興探討八○年代台灣的社會文化 |
96-2 |
曾令毅 |
日治時期台灣航空發展之研究(1906-1945) |
96-2 |
陳燕翎 |
清代澎湖海防經營(1684~1895) |
96-1 |
徐尚豪 |
宋代的精世界怪-從傳說紫色到宗教生活的探討 |
95-2 |
朱鴻勳 |
明代江浙地區的海塘 |
95-2 |
李光懋 |
金代前期軍事制度形成研究-11~12世紀中的重要進程 |
95-2 |
饒珮琪 |
苗栗地區客家人移墾研究(1684-1895) |
95-2 |
郭銘鎧 |
「人間佛教」思想的具體實踐—「菩薩僧團」 |
95-2 |
高健和 |
威權時期台灣初等教育公民科教科書研究(1952~1989) |
95-2 |
陳建廷 |
唐代浙東變亂研究 |
95-2 |
德田幸惠 |
日本統治下台灣的「內台共婚」——日本與台灣的「家」體制的衝突與交流—— |
95-1 |
楊偉華 |
中華民國軍人撫卹制度研究(1927-2006) |
95-1 |
張志強 |
宋代對草原災害的認知與回應 |
94-2 |
林熙皓 |
女孩在台灣北長老教會宣教運動的定位與意義初探 |
94-2 |
洪藝珊 |
參漢酌金清太宗嗣統及其統治政策的形成 |
94-2 |
吳文武 |
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統一考試的研究(1975-2005) |
93-2 |
何政哲 |
大陳過台灣-1950年代新移民的人口研究 |
93-2 |
柯佳文 |
日治時期官方廣播媒體的運用〈1928-1945〉 |
93-2 |
許春慧 |
明代醫德觀之研究-以醫病關係為線索 |
93-2 |
朱俊誠 |
一貫道興毅組今彰道在台灣中部的發展 |
93-2 |
鄭宗賢 |
西漢遊俠的活動特色及社會關係 |
93-2 |
黃琪雯 |
清末女學研究 |
93-2 |
歐奕雲 |
一個美麗而錯誤的夢:卡爾巴伯對馬克思主義的了解與批判 |
93 |
林文超 |
清朝咸豐時期團練制度之研究 |
93 |
張光輝 |
戰後青少年的國民學校教科書分析 |
92 |
葉惠仁 |
天德教在台灣的發展 |
92 |
布希優子 |
日治時期山本炭礦研究 |
92 |
黃信彰 |
克里希那穆提教育理念之研究 |
92 |
曾建民 |
晚清公債的發行及其影響 |
92 |
林怡貞 |
台灣白粉製造業興衰史—以新竹地區為例 |
92 |
陳嘉琳 |
宋代林木資源消耗損失與保護 |
91 |
蘇法達 |
從彩票到愛國獎券—公辦彩票與國家財政關係之探討 |
91 |
王堅持萍 |
暴動與抗爭的迷思—論二二八事件中的校園與學生反抗運動 |
91 |
蔡宗佑 |
清末散兵游勇與會黨關係研究 |
91 |
朱憶湘 |
來自華文報紙論1874年日軍滋擾台地事件—以國家安全與新聞自由為中心 |
91 |
李紀幸 |
台灣火柴史之研究 |
91 |
鄭淑娟 |
清代硫安全政策與台灣硫安全之開採研究 |
91 |
李其霖 |
清代台灣之軍工戰船與軍工匠 |
91 |
林岳俊 |
清代科舉旅費研究:以賓興組織為探討之思考 |
90 |
阿部由里香 |
日治時期台灣戶口制度之研究 |
89 |
黃俊豪 |
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之民族認同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