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期內容
◎有超連結者,可下載論文摘要。◎第19期起請至華藝數位-中文電子期刊服務下載
標題 |
作者 |
頁碼 |
第1期 民國七十八年六月 |
||
序 |
鄭樑生 |
1 |
從經史互證、試釋論語中的若干疑義 |
姚秀彥 |
1 |
北宋科技發展重要思想之分析 |
葉鴻灑 |
13 |
三教外人鄧牧之特色 |
王明蓀 |
33 |
明萬曆年間朝鮮哨報倭情始末 |
鄭樑生 |
47 |
清初人口流動與乾隆年間(1736-1795)禁止偷渡臺灣政策的探討 |
莊吉發 |
67 |
ボン教學統の研究:12世紀, 13世紀の南部古傳學派について |
光島督 |
99 |
The View From Zion’s Corner: Jocksonian Origins of the American Image of the Mythic Chinese City |
Murray A. |
127 |
Contextulizing Protestant Literary Efforts in Modern China: The Case of the Wen-she, 1925-1928 |
Wang Chen-main |
145 |
第2期 民國七十九年六月 |
||
郭子儀力挽狂瀾於將領 |
陳子槐 |
1 |
本教學統研究:吐蕃時代與十一世紀的本教學統 |
光島督 |
19 |
試探北宋醫學教育之發展 |
葉鴻灑 |
31 |
趙鼎的相業及其仕宦風格 |
黃繁光 |
37 |
影響中國傳統數學發展的動力因初探 |
劉君燦 |
61 |
明清之際中國陶瓷西傳歐洲始末 |
劉增泉 |
73 |
中俄早期接觸的軌跡 |
李齊芳 |
83 |
臺灣和俄國的第一次接觸 :論雅克薩之戰的臺灣籐牌兵 |
陳茂進 |
113 |
德川幕府中期の大陸發展論者たち |
水野明 |
129 |
清代湖廣地區的人口流動與秘密會黨的發展 |
莊吉發 |
149 |
明治「教育勅語」與日本近代化 :由明治時期的小學課本內容之變遷看日本的軍國主義教育 |
鄭樑生 |
177 |
第3期 民國八十年六月 |
||
春秋會盟新義 |
姚秀彥 |
1 |
唐代學制對日本古代教育的影響 |
鄭樑生 |
13 |
試探北宋火藥武器的研製與應用 |
葉鴻灑 |
35 |
南宋義役的推展及其意義 |
黃繁光 |
49 |
本教學統的研究:十二、十三世紀的北部古傳學派 |
光島督 |
75 |
清朝姓氏再考 |
李學智 |
83 |
福澤諭吉〈脫亞論〉 |
水野明 |
101 |
從取締秘密會黨律例的修訂看清代臺灣的社會控制 |
莊吉發 |
115 |
甲午戰爭時期的袁世凱 |
駱寶善 劉路生 |
137 |
Jacques Hecrs, Francois Robin學術演講摘要 |
167 |
|
社會結構新論 |
Jacques Heers講 劉增泉譯 |
169 |
巴黎‧法國首善之都 |
Hacyues Hecrs講 劉增泉譯 |
173 |
中世紀的城市節慶-權力與城市規劃 |
Jacques Heers講 劉增泉譯 |
177 |
王子和書本-文藝贊助與收藏(十三~十五世紀) |
Jacques Heers講 劉增泉譯 |
181 |
第4期 民國八十一年六月 李齊芳教授、陳子槐副教授退休紀念號 |
||
李齊芳教授簡介 |
編者 |
1 |
陳子槐副教授簡介 |
編者 |
4 |
北方蠻族的移居和王國 |
劉增泉 |
5 |
北宋儒者的自然觀 |
葉鴻灑 |
17 |
西藏中央部及古傳學派 :十二、十三世紀 |
光島督 |
31 |
王忬與靖倭之役 |
鄭樑生 |
43 |
從禁例屢申看明代北京社會風氣的變遷過程 |
邱仲麟 |
67 |
郭琇論 |
閻崇年 趙志強 |
89 |
雍正帝對台政策研究 |
李國榮 |
120 |
十九世紀台灣東部地區的開發 |
林慶元 |
141 |
十九世紀俄國東侵浪潮之再起 |
李齊芳 |
173 |
章太炎的儒俠觀及其歷史意義 |
王 樾 |
201 |
日本據台末期神社的建造 :以「一街庄一社」政策為中心 |
蔡錦堂 |
211 |
歐洲統合與社會政策問題 |
鄒忠科 |
225 |
中國年鑑學派史家的困境 |
Miche Cartier |
233 |
第5期 民國八十二年六月 |
||
周代的樂教 |
姚秀彥 |
1 |
東晉南北朝時期嶺南地區的土豪酋帥及其與中央政府的關係 :附論陳霸先崛起的原因與背景 |
吳慧蓮 |
17 |
論北宋募役與民生經濟的關係 |
黃繁光 |
35 |
論元代廣州的對海貿易 |
黃啟臣 |
71 |
日本五山禪僧的二教一致論 |
鄭樑生 |
85 |
澳門港在近代海上絲綢之路中的特殊地位和影響 :兼論東西文化交流和相互影響 |
陳 炎 |
103 |
明代北京的火災與消防 |
邱仲麟 |
121 |
LE SYSTEME DES COLONIES MILITAIRES: A L’EPOQUE DES MING |
劉增泉 |
141 |
毛大將軍海上情形跋 |
王鍾翰 |
169 |
汪楫使琉球及其著述略論 |
謝必震 傅 朗 |
177 |
李二曲思想研究 |
陳祖武 |
185 |
王韜的變法理論及其對改革思想的貢獻 |
林國輝 |
203 |
會通與轉化:譚嗣同宗教觀之分析 |
王 樾 |
233 |
清廷預備立憲的形成:1905-1908 |
潘崇雄 |
245 |
日本史研究的動向 |
渡邊信夫 |
271 |
「大航海時代」的日本 |
渡邊信夫 |
274 |
江戶時代的交通 |
渡邊信夫 |
276 |
第6期 民國八十三年六月 |
||
中華彝族的政治、宗教、哲學和科學在國內外的歷史地位 |
劉堯漢 |
1 |
論南宋趙鼎政治集團與張浚的分合關係 |
黃繁光 |
23 |
元代欽察部考 |
蘇北海 |
51 |
試探元世祖所行與科技發展有關的重大政策及其影響 |
葉鴻灑 |
73 |
日僧中巖圓月有關政治的言論 |
鄭樑生 |
93 |
明代的佛教與政治 |
鄭克晟 |
111 |
明代自宮求用現象再論 |
邱仲麟 |
125 |
維柯歷史思想之分析 |
尤昭和 |
147 |
台南風神廟與接官亭之歷史沿革暨建築分析 |
周宗賢 |
165 |
清末馬來亞僑社對維新與革命的響應 |
黃建淳 |
177 |
章太炎《齊物釋論》之分析 :章氏以佛解莊詮釋理路之探討 |
王 樾 |
201 |
當代海外華人經濟的崛起與發展趨勢 |
王季深 戎濟芳 潘文珍 |
219 |
第7、8期 民國八十六年六月 |
||
時代與歷史學家 |
郭德士 |
1 |
日俄戰爭在中國 |
李齊芳 |
7 |
星洲邱菽園的政治活動及其影響(1900-1911) |
黃建淳 |
29 |
清代天津商人與社會慈善 |
邱仲麟 |
43 |
海外太平天國文獻敘說 |
王慶成 |
63 |
成也蕭何、敗也蕭何-試論太平天國的宗教與政權的關係 |
趙培玉 |
101 |
試論中國歷史上教權始終臣服務王權的原因 |
史 式 |
109 |
反洋教鬥爭與近代民族主義的發展偏誤 |
王力平 |
117 |
通識課程「西洋文化史」的一種教法 |
唐 弓 |
127 |
豐臣秀吉的對外侵略 |
鄭樑生 |
139 |
日據時期台灣島內移民事業之政策分析 |
林呈蓉 |
165 |
一九四五至一九六一年間的台日貿易 |
吳慧蓮 |
189 |
日本統治初期台灣公學校「修身」教科書の一考察 |
蔡錦堂 |
207 |
[報導]參與「台灣歷史研究者訪日團」心得報告 |
卓遵宏 |
217 |
第9期 民國八十七年六月 |
||
〈春秋〉與孔子的史學思想 |
羅運治 |
1 |
李克用河東集團人物分析 |
黃淑雯 |
19 |
唐末楊行密之據淮及其對政局的影響 |
朱祖德 |
59 |
試探南宋地方官在農政推動上的貢獻 |
葉鴻灑 |
77 |
關於王禎〈農書〉的探討 |
楊育鎂 |
91 |
明代北京的粥廠煮賑 |
邱仲麟 |
113 |
道德實踐過程中的價值衝突及抉擇 :對鄭成功「移孝作忠」歷史典範的省思 |
王 樾 |
131 |
日本五山禪林的〈中庸〉研究-以中論性情論為中心 |
鄭樑生 |
143 |
朝貢體制的迷思:中日關係史上「偽使」問題之兩例 |
林呈蓉 |
163 |
中國天主教本地化的歷程 |
顧衛民 |
181 |
閩文化的源流和特點 |
何錦山 |
203 |
評介伊本‧卡登之概論及其歷史哲學 |
尤昭和 |
213 |
第10期 民國八十八年六月 |
||
鄭樑生教授學經歷主要著作目錄 |
(1) |
|
再論明代勘合 |
鄭樑生 |
1 |
李鴻章與中俄同盟密約 |
李齊芳 |
19 |
魏晉南北朝史學蓬勃發展因素的探討 |
羅運治 |
45 |
遼「木葉山」考 |
王民信 |
63 |
蘇軾的書法美學試論 |
莊耀郎 |
91 |
三教合一論與「三一教」及其流傳海外之情形–以新加坡為例 |
張 璉 |
107 |
明代提學的教育生活 |
吳智和 |
125 |
明代黃河沿岸州縣生祠之建置與水患災民賑濟 |
蔡泰彬 |
147 |
論清代的中日貿易與貿易結帳方式 |
劉序楓 |
185 |
砂拉越華人社會組織史的調查與研究 |
黃建淳 |
203 |
清代北京的粥場煮賑 |
邱仲麟 |
227 |
維柯與章學誠史學思想之比較 |
尤昭和 |
261 |
唐代揚州的盛況及其繁榮因素試析 |
朱祖德 |
277 |
文苑奇葩垂青史潛心治學啟後昆:讀鄭樑生教授著《中日關係史研究論集》 |
楊 暘 |
298 |
清代道光期の西湖管理と杭州商紳 |
森田明 |
305 |
応永の外寇と「第三の神風」:神国思想の發展 |
太田弘毅 |
327 |
台灣知識人の對日觀–謝南光と王白淵を中心として |
何義麟 |
349 |
第11期 民國八十九年六月 |
||
齊家文化玉器的性質與特色 |
楊美莉 |
1 |
羅馬人旅行條件之探討 |
劉增泉 |
21 |
魏齊之間的和戰關係 |
吳慧蓮 |
53 |
明代倭寇研究之回顧與前瞻-兼言倭寇史料 |
鄭樑生 |
79 |
明太祖賜耆老民爵考 |
邱仲麟 |
105 |
明清時期中華服飾東傳北海道的溢彩-北海道蝦夷錦考察紀行 |
楊 暘 |
115 |
雍正對曾靜、呂留良案的「出奇料理」與呂留良研究 |
王俊義 |
135 |
清代咸同年間內憂外患與蒙古地區支援軍需的探討 |
羅運治 |
151 |
盛清時期台灣會黨的起源及其性質 |
莊吉發 |
177 |
翁同龢日記刪削改纂影印出版的真相 |
謝俊美 |
195 |
黃乃裳與新加坡和砂拉越的歷史關係(1899-1904) |
黃建淳 |
203 |
二十世紀常熟農村社會變遷之階段與特徵 |
李學昌 |
217 |
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家譜修纂與譜例的改良 |
馮爾康 |
233 |
檔案簡論 |
劉耿生 |
249 |
感慨談家山:滬尾風情畫 |
王昶雄 |
265 |
本校發展中國科技史相關課程教學與研究之回顧與前瞻 |
葉鴻灑 |
269 |
書評:消失於海市蜃樓的獨立-滿洲國的條約改正與國籍法 |
林呈蓉 |
273 |
西洋史相關資料的查詢與取得 |
尤昭和 |
285 |
1945年以前的台灣檳榔文化之轉變 |
朱憶湘 |
299 |
附錄:淡江史學1-10期總目錄 |
337 |
|
第12期 民國九十年十二月 |
||
【專論】 |
||
本國史 |
||
唐代浙江地區的經濟發展 |
朱祖德 |
1 |
南宋中晚期的役法實況 :以《名公書判清明集》為考察中心 |
黃繁光 |
23 |
明成祖太常寺官員陞遷的研究 |
戴月芳 |
57 |
靖倭將軍俞大猷 |
鄭樑生 |
89 |
晚明生員層的無賴化與學變 |
陳寶良 |
121 |
日治時期日本神道在台灣的傳播與侷限 |
蔡錦堂 |
141 |
世界史 |
||
愛琴海文明的誕生與發展 |
劉增泉 |
155 |
涂爾社會分工論: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及其思考面向之探討 |
尤昭和 |
193 |
從博奕理論看1941年美日諒解案的安全困境 |
周湘華 |
209 |
【史料介紹與翻譯】 |
||
王忠孝與《王忠孝公集》 |
方寶川 |
229 |
海登‧懷特訪談記 |
Ewa Domanska著 劉世安譯 |
239 |
編後記 |
邱仲麟 |
261 |
第13期 民國九十一年六月 |
||
【特約稿件】 |
||
偉人亦是尋常人:談李約瑟博士 |
何丙郁 |
7 |
當代世界歷史:變革與發展方向 |
何 平 |
17 |
【學術論文】 |
||
1.西洋史 |
||
東羅馬帝國傳入中國的宗教 |
劉增泉 |
35 |
慾與靈的衝突與和解:「芙羅莉亞」對聖奧古斯丁經驗的解讀 |
唐耀棕 |
57 |
狄爾泰歷史哲學之探討 |
尤昭和 |
71 |
2.本國史 |
||
試論唐代蘇州繁榮的經濟基礎 |
朱祖德 |
91 |
忽里勒台與蒙古國時期汗位繼承的關係 |
楊育鎂 |
105 |
寧波事件始末(1523) |
鄭樑生 |
135 |
與河爭地:濁水溪河川地的利用與環境變遷 |
張素玢 |
169 |
日本治台時期所謂「同化政策」的實像與虛像初探 |
蔡錦堂 |
181 |
3.科學史 |
||
我國古代礬的使用與製造 |
郝俠遂 |
195 |
北宋的蟲災與處理政策演變之探索 |
葉鴻灑 |
205 |
宣和畫譜著錄拂菻圖考略 |
張之傑 吳嘉玲 |
229 |
論元、明兩代中亞回回天文學與中國天文學之交流 |
張 廷 |
237 |
明代御馬監考 |
楊龢之 |
259 |
清代及民初台灣先民的釀酒技術與酒文化 |
劉昭民 |
279 |
【書 評】 |
||
評介:佐藤正廣『國勢調查と日本近代(國勢調查與日本近代)』 |
林呈蓉 |
291 |
評介:劉廣定先生《中國科學史論集》 |
葉鴻灑 |
297 |
【編後語】 |
葉鴻灑 楊育鎂 |
300 |
第14期 民國九十二年六月 |
||
【專論】 |
||
1.台灣史 |
||
淡水鎮對岸 :八里鄉興衰始末考 |
葉鴻灑 |
3 |
八卦山與濁水溪之間的生存空間 :彰化二水地區的人地發展關係 |
黃繁光 |
11 |
淡水輕便鐵路考 |
周宗賢 |
45 |
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比較觀 |
楊景堯 |
59 |
蘇聯對一九五八年台灣海峽軍事衝突之反應 |
戴萬欽 |
71 |
陸軍第七十四軍與馬祖 |
劉增泉 |
93 |
七七苗客罷駛事件之探討 |
羅運治 |
113 |
忠烈祠「英靈」探析 |
蔡錦堂 |
139 |
淺談日據時期臺灣法制的殖民屬性 |
范忠信 |
153 |
清代台灣緝私案件研究 :以硫磺走私為例 |
鄭淑娟 |
171 |
清代台灣軍工戰船場的興建 |
李其霖 |
193 |
2.中國史 |
||
淺論越王州句劍 |
黃建淳 |
217 |
春秋時期晉國卿大夫專權現象之探討 |
高上雯 |
231 |
北魏的工商業 |
朱祖德 |
257 |
元人貢師泰略考 |
楊育鎂 |
273 |
太田弘毅著《倭寇 :商業‧軍事史的研究》 |
鄭樑生 |
297 |
從塘報談毛文龍崛起的鎮江之役 |
徐志豪 |
325 |
論黃梨州思想與清代學風 |
黃麗卿 |
353 |
3.世界史文化史 |
||
就人文危機與文化衝突對全球化趨勢作一反思 |
王 樾 |
365 |
美夢成真:台灣「新時代人」的核心信念 |
唐耀棕 |
375 |
【特約譯稿】 |
||
歷史敍事哲學六論 |
劉世安譯 |
399 |
安克席密特(F. R. Ankersmit)訪談記 |
劉世安譯 |
409 |
【書評】 |
||
寺奧德三郎之『台灣特高警察物語』:日治時代的白色恐怖 |
林呈蓉 |
437 |
【編後語】 |
唐耀棕 尤昭和 |
443 |
第15期 民國九十三年六月 |
||
紅山玉器圖騰文化中的鳥與牛 |
黃建淳 |
1 |
中國史籍所記有關羅馬帝國史料之考證 |
劉增泉 |
19 |
北宋衙前之役的特性與鄉戶的關係 |
黃繁光 |
47 |
元代皇太子預政的探討 |
楊育鎂 |
79 |
靖倭將軍戚繼光 |
鄭樑生 |
119 |
安平諸礮臺建置始末 |
周宗賢 |
151 |
移民、環境與疾病:以臺灣花蓮港廳日本移民村為例 |
張素玢 |
169 |
從圓明園寶物來台展示談列強對中國藝品文物的掠奪 |
羅運治 |
197 |
章太炎《齊物論釋》要義分析 |
王 樾 |
223 |
卓還來領事對北婆羅洲的功績 |
陳偉玉 |
236 |
戰後初期台灣社會文化變遷:以《中央日報》記事分析為中心 |
蔡錦堂 |
253 |
中美對峙的歷程(一九四九-一九五三) |
周湘華 |
289 |
論台灣文化與主體性問題 |
黃麗卿 |
309 |
第16期 民國九十四年六月 |
||
中國史 |
||
玉熊人與有熊氏黃帝的關聯 :以紅山文化與殷商時代的玉作為例 |
黃建淳 |
1 |
北宋役錢與社會民生的關係 |
黃繁光 |
15 |
《楊家宗譜》考述 |
劉耿生 |
45 |
元人李士瞻生平考述 |
楊育鎂 |
55 |
明嘉靖間的倭亂與靖倭官軍 |
鄭樑生 |
95 |
臺灣史 |
||
戰前日本在台灣與北海道經營成果之比較 |
林呈蓉 |
127 |
淡水學研究:馬偕.禮拜堂.偕醫館 |
周宗賢 |
169 |
從「奔流」的命題探索兩種文化的衝擊 |
傅錫壬 |
199 |
戰爭陰影下的日本移民村 |
張素玢 |
213 |
西洋史 |
||
大眾文化的左派:文化工業與文化再生產 |
林立樹 |
235 |
羅馬帝國的政客與商人之旅行 |
劉增泉 |
251 |
評介哈斯克爾及其藝術史觀 |
尤昭和 |
275 |
科學史 |
||
沈括軍事之學初探 |
葉鴻灑 |
295 |
甲午海戰清艦接仗陣形析探 |
紀榮松 |
307 |
書 評 |
||
評介維特和少年歌德(1765-1786)及其時代的關聯 |
陳祐蓁 |
629 |
第17期 民國九十五年六月 |
||
中國史 |
||
試析西周人與龍鳳合雕的象生玉器 |
黃建淳 |
1 |
春秋戰國時代的鹽業 |
高上雯 |
25 |
論宋真宗對遼作戰與陣圖使用的關係 |
黃繁光 |
43 |
葉李與元初政治 |
楊育鎂 |
67 |
松浦章著《清代中國琉球貿易史研究》 |
鄭樑生 |
107 |
「馬關和約」生效前清朝官員諫諍活動之評析 |
羅運治 |
141 |
就哲學義、政治義、文化發展義對康有為《大同書》之思想作一分析 |
王 樾 |
175 |
台灣史 |
||
論淡水稅務司官邸非稅務司官邸 |
周宗賢 |
203 |
西洋史 |
||
巴比倫文明之探索 |
劉增泉 |
223 |
盧梭的社會歷史觀與政治理想 |
尤昭和 |
255 |
科學史 |
||
試論鄭和艦隊使用火銃來源、種類、戰術及數量 |
周維強 |
277 |
東南亞區域史 |
||
砂拉越華人資本發展探析 :以福州與客家兩個族群為中心 |
陳琮淵 |
295 |
附錄 |
||
葉鴻灑教授著作目錄 |
本刊 |
321 |
第18期 民國九十六年六月 |
||
中國史 |
||
玉韘的演變 |
黃建淳 |
1 |
唐代越州經濟發展探析 |
朱祖德 |
21 |
沙不丁與元代南海貿易發展的關係 |
楊育鎂 |
43 |
明清江浙文人的看花局與訪花活動 |
邱仲麟 |
75 |
從《資政新篇》談洪仁玕的資政方案 |
羅運治 |
109 |
台灣史 |
||
地方與國家、歷史記憶與在地生活 :淺談淡水學研究的可能面向(演講) |
陳國棟 |
133 |
面對蔡牽海盜活動的臺灣防衛 |
柯 蘭 |
143 |
霧峰地區的水圳發展與農作生產 |
黃繁光 |
151 |
少女楷模:安坑孝女廖氏嬌(1903-1917) |
周宗賢 |
193 |
跨海西征的駐臺日本海軍鹿屋航空隊 |
紀榮松 |
207 |
再論「皇民化運動」 |
蔡錦堂 |
227 |
以地理學的觀點來分析淡水河畔社子地區的古契約與地圖 |
王志文 |
247 |
厚植淡水地方文化的歷史空間保存方式(演講) |
邱明民 |
277 |
西洋史 |
||
巴比倫文化遺產 |
劉增泉 |
285 |
略論孔德的思想淵源及其實證哲學 |
尤昭和 |
319 |